Home 聽障小故事 看見無聲力量-蔡學忠

看見無聲力量-蔡學忠

Speaker: 蔡學忠/Comments: 0
首屆傑出聽障人士得主 蔡學忠:我因為是聽障的關係,講話溝通都不方便,我就自己創辦文史工作室。 因為興趣投入鄉土研究超過40年,現在六十多歲退休了還一直擔任文化志工,這次得獎,他很開心。
個人經歷
  • 首屆優秀聽障人士得主
  • 文史工作室創辦人
  • 終身文化志工
SEDIGEN ROHCUERD
蔡學忠患有先天性的聽覺障礙,自認為不擅口才,說起話來容易緊張。憑著不屈不撓的毅力,他在文史研究領域開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。

十五歲立志古蹟研究 發掘古蹟特色與傳說

15 歲那年, 就讀初三的蔡學忠聽了民俗學者林衡道先生一場演講,自此迷上古蹟,經常跟隨著這位心目中最景仰的老師,全臺各地史蹟走透透。 16 歲時,他發表了第一篇鄉土研究文章「神秘的山城──圓山」,成了報紙專欄的常客。當時是民國 55 年,任誰也想像不到這一篇篇考察有據、詞達筆暢的史蹟探索,出自於一位不太開口說話的青少年。

民國 67 年至 72 年間, 他在中華日報同時經營 3 個連載專欄「臺北觀光」、「傳奇軼聞」、「奇廟誌異」,致力發掘古蹟特色與傳說,頗受讀者歡迎。他深受鼓勵,寫得欲罷不能。談起這段往事,他仍喜形於色的說:「這應該算是我古蹟寫作中的最巔峰。」

蔡學忠有個知名的父親──前臺北市立天文臺臺長蔡章獻,儘管父親認為筆耕不能當作正職,期許身為長子的他能發展另一番事業,蔡學忠仍然堅持研究古蹟的志趣。結束專欄後,他為求自食其力,在寧夏夜市擺書攤糊口,一面做生意,一面進行田野調查。自忖生活所需不多,他常將賣書收入慷慨捐獻臺北市各大廟宇,並且自動自發為這些廟宇撰寫簡介,再自費助印。他虔敬的宗教信仰,正是源自於對老廟凝結民間常民生活史蹟的感應,希望信眾從他的字裡行間啟發認識古蹟的風氣。

蔡學忠的行動力不僅止於此。民國 84 年,他加入臺北市文獻會第二期史蹟解說員行列,迄今仍在保安宮、孔廟、芝山巖、龍山寺定期服勤。畢業自世新專校圖書資料科的他,發揮所長,又義務為國父紀念館附設圖書館整理書籍。除此之外,他還擔任大同區雙連義警長達 13 年之久。

勤奮研究文史界第一人 成立研究室為古蹟請命

蔡學忠踏入文史領域已有 40 年資歷,但是他鮮少擔任第一線導覽工作,總是默默的站在背後,扮演其他解說員的資料提供者角色。他的勤奮文史界無人能出其右,不是跑田野就是鎮日坐在圖書館內,著論保存古蹟的重要性及推動古蹟活化不遺餘力,刊登的文章已突破 1,000 篇。

由於書攤生意漸走下坡,欲振乏力,民國 87 年時,蔡學忠毅然結束十餘年的擺攤生涯,全心做起文化志工。這年三月他參加地方文史工作室座談會,決定成立「默哲鄉土研究室」。「年輕時我覺得自己很孤單又高傲,就以默哲為筆名,寫文章把心事發洩出來。」蔡學忠說:「我的個性沉默內向、喜歡思考,像是默默耕耘的哲人吧!」

投書,成了不善言詞的他為古蹟請命最有成效的途徑。例如民國 90 年 1 月, 他為劍潭古寺遷移之爭所撰寫的文章,經過網路迅速流傳,引起社會大眾重視,一時之間有五百多人到劍潭古寺關切,文化局也轉請報社邀約他參與會勘。

身殘心不殘 熱情無障礙

平時與古蹟相關的公聽會、座談會和研習會,大多可以看到蔡學忠的身影。他戴著助聽器認真聆聽,有時助聽器功能太強,嗶嗶聲傳遍會場他卻渾然不覺,反而引人側目。蔡學忠不諱言自己的自卑感,所以只和少數個性投合的朋友交往。他的好友之一,芝山巖義務導覽隊隊長李定山對他憨厚、熱心、好學、不謀權利的個性既佩服又擔心。

李定山說出蔡學忠曾為了採集田野資料而受傷的一段遭遇。「有一次他到一座位於山崖下的土地公廟拍照,因為重聽沒有察覺有塊大石頭自山上滾落,躲避不及就被砸傷了腳,住進中興醫院好幾個月,開了 4 次刀。 」李定山有些感慨:「他走這條路比我們辛苦,也領會更多的人情冷暖。」

一般人全職投入文史工作已經十分不容易,一名身心障礙者要靠冷門的古蹟研究安身立命,更令人捏一把冷汗。雖然每月領有 3,000 元政府津貼, 他需要增加收入以維生。「 88 年的時候我靈機一動,創立愛仙古本流通中心,愛仙是我母親的名字,她在 64 年過世了。」所謂古本,蔡學忠說明是史蹟書籍。

他蒐集各單位出版的臺灣古蹟相關書籍製成目錄,每年兩次至公訓中心向學員們展示並代客訂書。賣書所得利潤實在有限,說起來他還是秉持服務精神超越賺錢目的。愛仙古本流通中心的收藏達到 400 種以上, 蔡學忠又興起在自家設立圖書館的念頭,開放給喜愛古蹟者查閱,為大眾搭設一條通往古蹟的捷徑。

問起他的人生夢想,得到的回答很實在:「我想在今年6 月舉辦臺北市土地公廟特色之旅,最好是能夠成立一個土地公廟聯誼會。」猶豫了一下,他試探性的問:「我需要幫忙電腦打字的人,你能不能報導出來,看看有沒有人對土地公廟有興趣,願意來協助我完成夢想。」

但願社會有情,能讓這位身殘心不殘的文史哲人走出孤單。

師傅領進門

臺北市立圖書館萬華分館館藏特色為「臺北史蹟」,建成分館為「臺灣史」,延平分館為「鄉土文化」,鄰近的臺北縣立圖書館亦設有「鄉土資料區」。林林總總的本土寶藏,尚待有心人前去挖掘。初學古蹟者務必用心、認真且有耐性,多讀、多看、多寫,如此反覆學習,熟能生巧,有朝一日就能當個「古蹟仙」。

資料來源:臺北畫刊,臺北市政府新聞處,2005年6月